對話人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學院副院長
鄭風田
《法制日報》記者趙麗
對話動機
近一周以來,有關部門數(shù)度發(fā)聲,表示將建立最嚴格的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制度:
5月2日,公安部公布了各地公安機關在打擊食品犯罪保衛(wèi)餐桌安全專項行動中偵破的10起打擊肉制品犯罪典型案例;
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5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建立最嚴格的食品藥品安全監(jiān)管制度;
5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嚴格食品安全監(jiān)管,嚴打肉類產品摻假售假等行為;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讓“嚴懲重處”成為食品安全治理常態(tài)。
一系列重拳,能否成為遏制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利劍”?《法制日報》記者與從事了十余年食品安全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展開了對話。
□對話
【對話現(xiàn)場】在鄭風田的辦公室等待了20多分鐘后,記者終于等來了這位從事了十余年食品安全研究的教授。“實在抱歉,剛剛在接受媒體關于‘毒化肥’的采訪。”鄭風田滿臉歉意地說。
記者:在最近一周,中央有關部門連續(xù)出臺關于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各種規(guī)定??刹豢梢赃@樣認為,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到了一個需要“力挽狂瀾”的地步?
鄭風田:一般消費者和研究者最大的不同是,面對有關部門對于犯罪的集中打擊、媒體的集中宣傳,就會感覺問題越來越嚴重。但不打擊、不報道就意味著“太平”嗎?這樣只會更危險。
所以,說“力挽狂瀾”形容得有道理也沒道理。我倒認為,此類報道多了,使民眾更關注食品安全,大家開始對周圍涉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舉報,是好事兒。
記者:那如果讓您來評價一下現(xiàn)在咱們國家的食品安全現(xiàn)狀,您怎么評價?
鄭風田:嚴峻。
這個“嚴峻”是日積月累的結果,跟我們消費者的需求習慣也有關。比如說,過去可能自己家里做飯的時候多,現(xiàn)在方便食品、各種加工食品琳瑯滿目。這些東西的需求量大了,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
記者:在這一系列規(guī)定中,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的《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為亮眼,是不是因為“解釋”中強調“嚴懲重處”?
鄭風田:可以這么說。
過去,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成本太低,犯罪者收益和成本相比,根本無法相比。也就是說,作假可以得到很多錢,但罰我的錢很少。所以現(xiàn)在這個司法解釋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讓過去低成本的作假等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利益不能再存在,因為食品安全它不僅是一個造假的問題,它直接危害了人的健康。
記者:為什么現(xiàn)在提出要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進行“嚴懲重處”?
鄭風田:一直以來,如果這個食品屬于假冒偽劣,同時直接把消費者毒死了,這個肯定是要重懲的,沒有問題。
但食品安全往往是有多種毒害的,比如像地溝油,消費者可能吃一兩次甚至吃一兩年、五六年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吃一二十年,肯定會產生巨大的問題。
之所以過去對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沒有上升到目前嚴懲的這樣一個高度,是因為此類犯罪毒害的長遠性一直沒有被提及,這個危害性沒有被意識到,導致懲處方式仍一直按照作假商品去罰款。通過處理,有關部門發(fā)現(xiàn)出了很多惡性案件,很多人頂風作案甚至堪稱膽大妄為,那么肯定必須要讓他們吃不了兜著走。
但歸根結底,我覺得這個嚴懲重處的意義就是想試圖解決過去的犯罪成本太低的問題。
記者: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刑罰越嚴厲就越能遏制食品安全犯罪?
鄭風田:不能這么理解?,F(xiàn)在不是越嚴厲越好的問題,而是此前的刑罰手段對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確實太松了。
記者:那您認為此次出臺的以嚴懲重處為關鍵詞的“解釋”在預防與遏制重大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方面,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鄭風田:“解釋”的出臺肯定是極其必要的,意義也肯定是積極、重大的。
但要想真正起到遏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效果,還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首先,目前的問題往往是法律法規(guī)很全面,實際執(zhí)行存在問題。如果相關的監(jiān)管、執(zhí)行機制不建立起來,效果不會明顯。
其次,對于食品安全問題,一些地方的地方保護主義是比較嚴重的。如果地方保護主義問題不解決,地方有關部門就沒有動力去解決本地的食品安全問題,就導致目前經常出現(xiàn)一個地區(qū)集中的生產制造一類假冒偽劣食品的問題。
當?shù)赜嘘P部門為什么不管?不清楚情況?應該不是,就是因為這些企業(yè)對本地稅收、就業(yè)有作用。
如何遏制食品安全問題中的地方保護主義,目前相關法律顯然沒有破解這個問題。
【對話現(xiàn)場】說到這里,鄭風田的語速明顯快了起來,并時不時地皺起了眉頭。
記者: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愈演愈烈,最主要的癥結不是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夠,而是執(zhí)法不嚴,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
鄭風田:沒錯。對于食品安全監(jiān)管,現(xiàn)在我們是讓地方有關部門負總責,但是地方往往出于經濟利益考慮可能也不管。所以現(xiàn)在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往往都是由媒體來完成的。
記者:您覺得這回“解釋”加大對于食品安全問題中瀆職的懲處,對于地方保護主義能有作用嗎?
鄭風田:是把雙刃劍。現(xiàn)在有一種局面是——問責太厲害了,一些部門就會“捂蓋子”,根本不將發(fā)現(xiàn)的食品安全問題上報。
記者:那么,您認為解決您提出的上述問題,應該怎么做?
鄭風田:“解釋”的出臺解決了最末端的問題——懲處。但是如何監(jiān)管、如何執(zhí)行,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前端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比如說,如何檢測食品中進行了違法添加的問題。這是從外表看不出來的,這也是遏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中的最大特點。從外觀,我們無法分辨是有毒食品還是無毒食品。
一般的犯罪,公安部門很熟悉。但涉及食品安全的犯罪就需要很多技術才能查得到,比如說地溝油,你怎么鑒別是地溝油?到現(xiàn)在為止辨別地溝油的技術還沒找到。所以,這就導致懲處此類犯罪需要多部門的全力配合,需要更加明確、細化的規(guī)定。
記者: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懲罰并不是最終目的,僅靠司法打擊、行政監(jiān)管還不夠,除了重典以及監(jiān)管之外,保障“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還需要打出哪些“組合拳”?
鄭風田:兩頭教育特別重要。首先,要教育消費者如何辨別食品中的真假,這個問題目前一般的消費者都屬于兩眼一抹黑。如果通過各種公益廣告,讓廣大消費者學會辨識,假冒偽劣食品就無路可逃了。
另外,對生產這一端要進行教育,告訴農民哪些農藥不能用,哪些安全哪些不安全。加強生產者的教育、培訓,規(guī)范化、流程化很重要。我們一直在說監(jiān)管、打擊,但很多生產者本身沒有經過培訓,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很可能在不十分知情的情況下直接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本文關鍵詞: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制度,食品安全整治